草原的深邃,花湖的意蕴,展现了浩瀚的美、纯净的美、圣洁的美;雪山的巍峨,草地的壮阔,展示了信仰的力量、精神的选择、牺牲的伟大。生活需要美,懂美识美,花湖给了启示;人生需要信仰,有格局有境界,雪山草地给了答案。
还是第二天(17日):
观花湖
遥望雪山和草地
游若尔盖草原之感悟
若尔盖草原之行(三)
在热尔大坝草原上观花湖
时间:2014年7月17日中午时分
地点:花湖
内容:摘自《旅行的幽思》(黄显德著,文化发展出版社,2016年10月第一版),照片是本次增加的,文字有删减改动。
看完九曲黄河第一湾,我们便驱车前往花湖,大约110公里,正午时分就到了。此时,骄阳似火,热浪冲天;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看到拥挤的游人排着长队买门票,我们有些心浮气躁,不是不愿买门票,而的确是天气太热了,只想超过近道,看看即可。于是,我们便直接从停车场跨过213国道,向着对面的小山丘走去。在平坦的草地上大步穿行,顶着烈日,冒着酷暑,伴着远处藏獒的狂吠和山鹰的掠影,伴着牛粪的点缀和地老鼠的乱窜。这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是一处近观花湖的游人所看不到的景观,甚为特别,很有意思。这样大约穿行了500米左右,就到了一个小山丘。爬上山顶,美丽多姿的花湖即呈眼前。
美丽的花湖,位于四川若尔盖和甘肃郎木寺之间的213国道旁,是热尔大坝草原上的一个天然海子。热尔大坝是我国仅次于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第二大草原,距若尔盖县城17公里,草滩花海320万亩,海拔3468米,是中国最平坦辽阔的湿地草滩,被《国家地理杂志》于2005年评为“中国最美的湿地”。在这片草原上有三个相邻的海子,最小的叫错尔干,最大的叫错热哈,花湖居于中间。观看花湖风光,经典时间是在五六月份。
驻足山顶,“极目四望,天地一色”。那热尔大坝草原的广袤、深邃、苍茫和壮美,尽收眼底,令人顿生“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超然之感;那草原上旷古以来的传奇故事和动人的神话传说,悉知底里,令人顿悟其中所蕴含的草原精神和文化神韵。看看天空,一片蔚蓝,缱绻在水天之间的云彩妖艳无比,浮云翻飞,云卷云舒,忽而轻云片片,忽而重重叠叠,悠然自得。有时寻不见,蓦然低头,却映在水中;猛然抬头,已隐于山后。“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唐朝诗人来皓写的这首最富人民性的咏云之作道出了此时云彩的悠闲之状、怡然之情。天空中那泛白的阳光,照耀一望无垠的原野,像一幅没有边框的画,和着柔柔的微风,将绿草如茵的草原吹得碧波荡漾,芬芳四溢,热气蒸腾。此时,这里没有出现传说中像唐人刘禹锡笔下“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天气,只见天光云影,未见闪电从天切云直下、倏然插入天际的惊天壮举,更未目睹雨后彩虹悬空、双虹齐挂、千丈虹桥彰显人前的精美画面。也许,这就是被誉为草原天空“三绝”的“白云、闪电、彩虹”留给我们的遗憾吧!
眼前的花湖,一遍绿野镶嵌的一颗明珠,绿草野花,烟波苇荡,鸥翔鹤舞,水天一色,有如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所说“川流不息,渊澄取映”。湖中,曾经开满了绚丽的鲜花,如今多已凋谢。望着那些残留的美的痕迹,我们若有所失,但仍可想象当时那一望无涯的惊艳之美。那盛满了美的湖,把纯蓝的水染成淡淡的藕色,在太阳的光影下映得时深时浅,像少女思春时低头泛起的一抹酡红;那溢出了美的湖,蔓延湖畔,与草原陆地连成一片,形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像天边的彩云飞霞委身于此,又似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吹开了姹紫嫣红一片;那带着植物清香和野花芬芳的微风轻柔无形,偶尔吹皱了“一池春水”,在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令人心旷神怡。湖边,木栈桥环绕,分支伸向湖中,桥上车水马龙,络绎不绝,人们为的是近观花湖风光。不想,这本身就形成了远处观景人眼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难怪诗人卞之琳会有“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的无限感叹!这感叹声中的哲理,无不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常说“人在做,天在看”,即是此理。再看看,高寒湿地所特有的野生动物都在这人间天堂自在生长,独自体验花湖的浩淼无垠。鸟儿在翻飞,蝴蝶在飞舞,映在蓝天碧水之间,构成了引人入胜的意象画面。透彻青蓝的湖水纯净清凉,黑颈鹤来了,野鸳鸯也来了,间或掠过湖面,似乎在给观光的人们招手示意。水中的鱼儿在潜跃,也似乎不甘寂寞,不时探出头来或跃出水面,荡起泛蓝的层层涟漪,好似跳动的天籁音符。“望湖光、一片浸韶光,真双美”,南宋词人吴潜填写的词,道出了此时的好光景!
花湖,一片圣洁,一片生机,它是人间的天堂,是生命的乐园。花,就是其中的主要元素,也最为独特。如果是在鲜花盛开的季节,我们会看到花儿的怒放,会欣赏到它“惊艳盛装”下姹紫嫣红的美。在这里赏花踏青,一定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可是,我们错过了花儿怒放的最佳季节,只在路边偶尔看到一些凋零的残花,也只在风中偶尔闻到一丝残留的芳香。不过,这里依旧如南宋理学家朱熹所言“无边光景一时新”,它那一片湛蓝的天、一片青绿的草、一片纯蓝的水,所展现的浩瀚的美、纯净的美、圣洁的美,同样令人震撼!如此一来,我们虽然没有看到期望的姹紫嫣红,却意外地看到了在那“一片蓝”的背后所潜藏的盎然生机。这种生命力旺盛的美,让我想起了南宋诗人叶绍翁的那首《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田园幽静,春光惬意,让人留恋,让人向往。诗人喜春赏春,兴致勃勃,却游园不成,好生失望。然而,偶然出墙的一支红杏,将春色溢出园外,却让诗人获得了意外的惊喜,他仿佛看到了满园春色的蓬勃生机,也仿佛看到了那种压抑不住、关锁不住的旺盛的生命力。这里也是如此,花儿盛开时,花湖很美,一片姹紫嫣红;没有了花的装点,花湖一样很美,一片青绿的蓝。这样的美,就如同诗中出墙的红杏,是压抑不住的,也是关锁不住的。
记得朱熹写了一首《春日》,诗曰:“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此诗,是游春的上乘之作,也是儒道教化的经典作品。仅从游春来看,是富含哲理意蕴的。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一切皆焕然一新。于是,一种清新爽朗的感觉,一种生机盎然的驿动,在无限春光中传染、蔓延,化为抒情柔美、感奋激昂的乐章,浸润心田。这多美呀,为何还要“寻芳”呢?诗人在一片欣喜中发现,原来这万般景象,这万千生机,都是春风催发的结果,也都是春风点染的必然。由此而悟,只要识得春风,就会发现处处有春光,处处有万紫千红。诗人通过寻春、识春、懂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美是需要寻找的,是需要识得的,也是需要懂得的。花湖的美,同样如此,其本质不在花,而花只是点缀、只是衬托。了解了这一点,花湖不就处处都有旖旎的风光和醉人的风情了吗?这样的美,不会因为季节的变化和有没有花而改变!生活中的美,也是需要发现的,是需要用心的。如此之后,你会觉得处处都有美,处处都是美。
错过了,以后会再来。今天的遗憾,或许会让我们有更多更美好的期待!
雪山的巍峨
时间:2014年7月17日
地点:遥望中的雪山
内容:摘自《旅行的幽思》(黄显德著,文化发展出版社,2016年10月第一版),文字有删减改动。
雪山和草地,本已稀罕。然,如果赋予革命的精神,就更为神奇了。
我们站在茫茫的草原,遥望远处巍峨的雪山和壮阔的草地,想起了当年红军在四川爬雪山、过草地的情景,正是这样一次艰险的行军,成就了人类史上和中外军事史上的伟大奇迹!此情此景,让人心潮起伏,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长征时期,红军在四川连续翻越了五座雪山,它们分别是:夹金山、梦笔山、亚克夏山、昌德山、打鼓山。其中,夹金山,就是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雪山。这座被称为“只有神仙才能翻越”的雪山,高大壮观,雄伟矗立。它,既有雪山气势的巍峨,又有红军精神的伟大。那山势的雄伟和寒冷的气候,那红军的顽强和信仰的力量,共同撑起了雪山的巍峨。
夹金山,位于横断山系北端、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结合部,雄峙于雅安、阿坝交界处,是青衣江、大渡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也是阿坝小金县和雅安宝兴县的分界线。在夹金沟主沟的后半截,即是尚不为世人所熟知的夹金山国家森林公园。其主景区有两条沟,即为夹金沟和木尔寨沟,均呈南北走向,沟口狭窄,沟内开阔,沟谷两侧既有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峰,也有海拔3500—5000米的高山。雪山、森林、草甸、海子、溪流,布满其间。亘古奔流的雪水,宛如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世代生息于此的人们,也孕育了大自然旺盛的生机。丰富的植被覆盖这里,野生的动植物随处可见,尤其多种珍稀动物更是以此为乐园。那沟底宽阔的夹金沟,主峰为夹金峰,两侧雪峰晶莹,林木苍翠,草甸起伏,有原始森林般的远古意味;那沟底狭窄的木尔寨沟,主峰为尖山子,两侧山势陡峭,巉岩突兀,峡谷深切,有鬼斧神工般的雄奇壮美。在木尔寨沟东侧的山脊上,有一座山峰为宝镜山。在尖山子以北和宝镜山以南之间,镶嵌着一颗晶莹的明珠,那就是海拔约4930米的九架海。传说这是邻居四姑娘的浴池。梗概如下:在此处的东北方向不远处,有四位美丽的姐妹,因护寨而斗魔献身。美丽的身躯化为一字排开的四座山峰,将魔王压在山下,称四姑娘山。姑娘抛向空中的日月宝镜,把漫天飞舞的冰雪化作千年积雪覆盖山峰,将魔王撵向死亡。忠贞不渝的恋人木匠,也为爱而迅疾化为一道道圣洁的白云,终日缭绕山峰,不离不弃地守护着他心爱的人儿。偶尔的云开雾散,但见四姑娘容姿优美、风韵尽露,享受着无限的爱恋。然后,纷纷到邻居夹金山的九架海仙浴,洗尽之后,重新肩负起镇妖除魔的重任!优美的传说,为夹金山涂上了一层浓厚的神美之韵。
夹金山,海拔4950米,假如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去观看,或许它就不仅仅是那么自然的美,而更是一种残酷中的精神、一种晦暗中的光明、一种血腥中的希望。
传说在200多年前,这里发生过两次大小金川之乱。当时的乾隆皇帝为了平乱,曾两次派兵翻越夹金山。大金川即阿坝靖化县(今金川县),小金川即阿坝懋功县(今小金县)。两次大小金川之战,是乾隆时期一次较大规模的、平定内乱的军事行动,这一行动,维护了国家、民族的统一和边疆的稳定,加强了边疆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如此一个人口数万的弹丸之地,竟使清朝先后投入远远超过当朝其它任何一次军事行动的代价,战死万余人,所以,乾隆皇帝因此而把它列为十大武功之首。夹金山,见证了这里的沧桑变迁,见证了帝王将相的千秋功业,也见证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苍凉悲壮。那夹金山下无数将士倒下的身躯尊贵而崇高,那夹金山麓留存的“万人坟”悲怆而荒寂,正是这些“平凡的人和事”奠基了夹金山的雄伟庄严!
“神仙聚会”的夹金山,同样见证了当年红军爬雪山的惊天壮举。正是这样的壮举,使夹金山与红军长征联系在了一起!这里,空气稀薄,寒冷难御;这里,大雪纷飞,终年积雪;这里,雪峰高耸,危岩峭壁。我们英勇的红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们为了中国革命,前仆后继地向着这里挺进。从山下看去,白雪皑皑,天地一色,山顶的积雪似乎并不遥远,然而似乎越走越远,走不到尽头。从山巅俯瞰,山上山下,红旗漫卷,在一片银装素裹的冰天世界里,留下了一串串深深的、歪歪斜斜的足印,逶迤蜿蜒,伸向茫茫的北边。好一幅悲壮的画面,好一幅动人的场景,只为一个信念和一个理想,成为永恒!永恒的原因是志向的坚定,是惊人的毅力,是巨大的牺牲,是环境的残酷!这让我不禁想起唐人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诗句,一幅幽深寒冷、万籁俱寂的凄美画面呈现眼前,是苍凉还是悲壮?是壮美还是豪迈?当地民谣说:“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人不攀。要想翻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当地人也讲,若你能在夹金山上张嘴,山神会掐死你。因为这是神仙聚会的地方,人走不过,只有神仙才能攀越。但是,英勇的红军翻过了,带着神圣的使命和崇高的理想,迎来了灿烂的曙光,留下了英烈的忠魂和永久的传奇!
历史已经久远,当年的故事已成为传说,红军走过的地方已成为革命胜地,成为人们追忆历史的红色景点。但愿这样的故事、这样的传说,能代代相传、代代相袭。如今,走在小金县,看到那些当年留下的痕迹,那悲怆的幻影又重新闪现于脑海,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在海拔4800米的亚克夏雪山北坡的垭口上,有一座较为引人瞩目的红军烈士墓。据当地人讲,那雪山之巅长眠的是12名红军战士,因为在16年之后才发现了他们,故而将他们安葬于原地。这一座烈士墓,就这样成为了世界上最高的红军墓地。想想当年,我们的战士,为了革命的胜利,就这样默默地牺牲在这里,永远地躺在风雪环绕之中。噫吁嚱,伟哉壮哉!也许,还不知有多少这样不知名的红军战士,静静地躺在积雪覆盖之下,或深埋于雪山沟壑之中,80年来孤寂地与雪山为伍、与风雪为伴?真希望能一一找到他们,告慰英灵,让他们的英灵能早日安息!
在县城东7公里处,有两座铁索桥,一是横跨于沃日河上的猛固桥,一是横跨于抚边河上的马鞍桥。这两座桥,虽然不大,也相距不足200米,但它们却见证了一段光辉的历程,它们是革命的桥梁,是长征胜利的桥梁。那桥头堡上残留的累累弹痕,让人追忆当年为迎接中央红军顺利进驻小金县时,红四方面军曾在这里进行的激烈战斗;那桥上令人敬畏的铁索,让人感受“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残酷,也让人敬畏那些高贵而伟大的牺牲;那桥下湍流不息的河水,让人想起那些红军战士鲜活的生命,也让人想起当年河水被鲜血染红的悲壮。这里的桥和这里的水,这里的山和这里的草,也见证了红四方面军三十军政委李先念率部在猛固桥头对中央首长“十里相迎”的感人场面。站在这里,遥想远去的历史,那一幕幕的悲壮,那一场场的欢腾,尽皆浮现于眼前。
在达维乡老街东侧的沃日河上,也横跨着一座建于民国时期的小木桥,被称为“达维会师桥”,它是当年红军两大主力会师的见证。站在桥头,会让你追思当年两大巨手紧握所带来的震撼,也会让你回到当年千军万马似亲人重逢的激动热烈的场面。
为了将这一伟大时刻展现于后世,特立碑铭记,就在桥头的上方修建了一座纪念碑,名曰:“红军长征一、四方面军达维会师纪念碑”。纪念碑,上部为四棱立柱状,正面刻有碑名,右侧面刻有八一军徽,左侧面刻有中国共产党镰刀斧头党徽,体现了中国革命“党指挥枪”的灵魂;基座四面,刻有翻越夹金山和胜利会师的浮雕,展现了长征征途的艰苦卓绝和中国革命迈向新阶段的雄浑气势。巍巍矗立的纪念碑,记录的是那段悲壮而撼人心魄的历史,缅怀的是那些长眠此地的英灵。伫立碑前,那会师后的欢腾场面浮现眼前,回旋耳边的是歌声笑语的悠悠飘荡,激荡感奋的是胜利会师的浩荡气势。俯瞰下面,那湍流的沃日河,日夜流淌,发出的是团结的力量、奋斗的呼声;仰望天空,那飘动的云雾,萦绕不断,告慰的是先烈的英灵、忠诚的奉献。这时,泪雨倾盆,英雄长眠,“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英烈的忠魂,化作一道道山脉,将与雪山同在、与日月同辉!
草地的壮阔
时间:2014年7月17日
地点:遥望中的草地
内容:摘自《旅行的幽思》(黄显德著,文化发展出版社,2016年10月第一版),文字有删减改动。
长征时期,英勇的红军翻过了难以逾越的茫茫雪山,胜利会师,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为贯彻执行北上方针,打破敌人妄图将红军围困和消灭于岷江以西、懋功以北的雪山草地之间,红军被迫翻越雪山,踏过一望无际的千里草地。这片被称为“生命禁区”的草地,千里沼泽,茫茫陷阱。它,既有死亡之地的壮阔,又有红军心胸的坦荡。那魔法般的处处陷阱和灰暗阴沉的广阔地狱,那红军战士战胜困难的坚韧毅力和一往无前的奋斗牺牲,共同撑开了草地的壮阔。
这片茫茫千里的草地,被称为松潘草地,亦称松潘湿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四川阿坝州北部,为西倾山、岷山、巴颜喀拉山之间的山原,纵横六百多里,面积约1.52万平方公里,海拔3500米以上。这里,分布着广泛的第四纪沉积物,质地松散、黏性浓稠,致使地表的水流难以渗透;这里,是高原上处于地势相对低洼的位置,流通不畅,而且面积广阔,致使大片水流淤滞。在这样一片广袤无垠的积水洼地上,形成了一个相对闭塞的环境,微生物活动极受限制,致使有机质不断沉积而腐烂,最终形成了让人望而生畏的千里沼泽。
这片茫茫千里的草地,属于青藏高原寒冷气候区,寒冷而潮湿,冬长而无夏,日照少而自然蒸发量亦少。霜冻期长,积雪长达五个月之久;雨水多,尤以每年5至9月为盛。大小河流纵穿其间,河道迂回摆荡,叉河横生,曲流乱窜。生长于其上的藏嵩草、乌拉苔草、海韭菜等经年水草,盘根错节,结络成片,覆盖潴水,形成飘浮的草垫;草垫之下,积水淤黑,泥泞黏脚,拖曳摇晃,若是陷入其中,则迅速没顶。整个草地,东西南北,茫茫无限,冬季任凭大雪覆盖,夏季任凭狂风暴雨冲打。这里,鸟兽绝迹,人烟荒芜,不见行路,不见山丘,不见树木;这里,什么都没有,只有茫茫一片,只有死气沉沉,只有臭味熏天,只有淤水草垫,也只有这“魔毯”之下的无数深渊和处处陷阱。还有终年的乌云密布,变幻无常,阴风怒号,横际无涯,更增添了恐怖的氛围。这里,“什么都没有”的一切,使这里最终变成了浩渺的“生命禁区”和“死亡绝地”!
这片茫茫草地,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松潘县、红原县、若尔盖县等地。当年,为了革命的胜利,我们英勇无畏的红军义无反顾地踏进了这片阴沉的“绝地”。他们在饥寒交迫中巍然屹立,他们踏着魔毯般飘浮的草垫急速行军,他们横跨无边无际的沼泽和泥潭,他们又一次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他们用钢铁般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走出了生的希望,也走出了胜利的希望。就是这样一片地狱般的草地,让红军谱写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篇章!
雪山的巍峨,草地的壮阔,反映了红军不怕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长征的艰险,英雄的事迹,反映了红军斗志昂扬、豪迈乐观的英雄主义精神。毛泽东在1935年9月写成、10月定稿的长征诗,是这些革命精神的集中反映,读来雄浑博大,荡气回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伟大的长征精神,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1988年6月奠基、1990年8月落成的“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由邓小平题写碑园名,位于松潘县川主寺镇元宝山,是去九寨沟、黄龙风景区的必经之地。碑园由主碑、大型花岗石群雕、陈列室三大部分组成。其中,主碑耸立于元宝山顶,由红军战士铜像、碑体、基座组成;大型花岗石群雕用红色花岗石精雕细刻组合而成,是我国规模空前的现代艺术群雕。整个碑园,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亘古未有的人间奇迹!
站在这里,我们回望当年的一幕幕,令人感慨万千,思潮起伏。遥想当年,红军在四川面临政治、军事、经济三大危机,使党和红军几乎频临绝境,正是若尔盖草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和天然环境,为党和红军提供了重要条件,使红军三大主力很快得以重整旗鼓、北上抗日,摆脱了危机,走出了绝境。其中,爬雪山、过草地,则是环境最艰险、牺牲最悲壮的一幕。爬雪山,爬出了一条通向光明的大道;过草地,走出了一条通向胜利的大道。试想,如果没有猎猎的真情大志,当年的红军岂能胜利爬过雪山走出草地?敢问,如果没有浩浩的理想胸怀,当年的红军岂能创造如此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奇迹?这所有最悲壮的一切,都集中发生在若尔盖大草原。所以,若尔盖草原对红军长征和中国革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它具有在长征中永远都不可替代的伟大作用。触景生情,我们感慨党和红军的绝处逢生,感慨中国革命的艰苦卓绝,我们更加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游若尔盖草原之感悟
时间:2014年7月17日
地点:若尔盖草原
内容:摘自《旅行的幽思》(黄显德著,文化发展出版社,2016年10月第一版),文字有删减改动。
昨天和今天,我们游览了若尔盖草原,豪情感慨,生命顿悟!帐篷点点、牧歌悠悠的若尔盖草原,烟波浩渺、一碧万顷,像一个绿色圆盘硕大无比,摄人心魄;湖沼遍布、空旷高阔的若尔盖草原,气象万千、大气磅礴,在天空下喜怒无常,无从捉摸。唐人高适在《奉和鹘赋》中说:“野漭荡而风紧,天峥嵘而日曛。”也许,就是草原的写照。这里的山水花草,这里的飞禽走兽,装点着最远古的粗犷与豪迈;这里的高原河湾,这里的日出日落,彰显着若尔盖的柔情与博大;这里的古朴风情,这里的文化底蕴,浸润着最原始的美丽与圣洁;这里的天地昭昭,这里的长征精神,抒写着已远去的残酷与浪漫。如今,看到这如诗如画、妙趣横生的草原意象,我们的心灵顿感有了一种净化,清澈透明,静若止水。草原之行,让我们依稀懂得轻松放弃,像南宋词人吴潜一样高唱“万事纷纭都入幻,一杯邂逅且忘怀”;草原之行,让我们倍加珍惜如寄人生,像南宋词人吴潜一样高唱“且尽一杯酒,退步是前程”,“一笑何曾千古换”。南宋词人吴潜,是中华民族最早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他胸怀济时忧国的抱负,却饱含报国无门的悲愤,他挥毫写下了人生绝唱《水调歌头》,其中,“回首百年人事,转眼几番今古,日迈月俱征”几句,唱出了他超脱豪迈、感悟人生短暂的深刻启示。正因为如此,他在报国无望时滋生了寄情山水、淡泊人生的强烈愿望,如他在《江城子》中无奈地写到“采山钓水美而鲜;饮中仙,醉中禅;闲处光阴,赢得日高眠。”人生短暂就大多这样,多少往事如烟,多少爱恨绵绵,记得也好,忘掉也罢,皆视如蜻蜓点水、雪泥鸿爪。再如,苏东坡一生真性情,旅途坎坷,却坦然生活,有滋有味,像他在《临江仙•夜归临皋》中高唱的那样“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表达了他任天而动、苦乐随缘的旷达。也许,懂得轻松放弃,才会有更大收获;也许,知晓人生如寄,方能有大彻大悟。学会放下,懂得从容,是一种解脱,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所以,“放下曾经,珍惜当下,用心未来”,或许就是我们草原之行对生命的另外一种顿悟和启示!
~THE END~
版权所有:旅行荚Copyright © 2019, triptoter.cn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70323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