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正确的邮箱
不超过25个字符
输入8-16位密码
两次密码不同
完成注册
注册即代表您同意旅行荚用户条款

嘉峪关之梦游万里长城

嘉峪关

2018-09-10 11:13:13

  • 791阅
  • 0赞
  • 0评论
  • 0收藏
  • 出发时间:2014-07-21
  • 出发地点:河西走廊

万里长城,是举世的伟大工程,也是历史的悲凉写照。它,穿越时空,触摸古今,绵延万里,始终诉说着曾经发生的故事和传说。

嘉峪关之梦游万里长城

黄显德

2014年10月13日

 

还是第六天(21日):

长城长万里

万里长城的传说

 

时间:2014年7月21日下午

地点:嘉峪关

内容:摘自《旅行的幽思》(黄显德著,文化发展出版社,2016年10月第一版),文字有增删改动,照片是本次增加的。

  

刚刚穿越了千里河西走廊,那万里丝路上的驼铃声声还在耳边回荡,那千年古战场的刀光剑影尚在脑海中闪现,我们就这样迷迷糊糊地又跨入到了万里长城那悲壮豪迈的梦境。在世界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古老的民族,用了6000多年的时间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用了2000多年的时间进行了一项伟大的创举——修筑中国万里长城!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两句毛泽东同志的诗句,引领我们从嘉峪关开始穿越历史的时空,触摸古今,游历寰宇,在东西绵延万里的天空,梦游伟大的万里长城。它,有很长,也有很多传说。

 

长城长万里

 

万里长城,这项伟大的工程,举世奇观,举世闻名。那么,它起于何时、止于何时,规模又有多大呢?

有资料说,万里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前1046年―前771年),从公元前7-8世纪开始,周王朝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扰,筑起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互相攻防,于是在各自边境修筑诸侯互防长城,用以自卫,史家称为南长城。而处于北部的秦、赵、燕等诸侯国,在修筑互防长城的同时,还要修筑拒胡长城,防御北方胡人的侵扰,史家称为北长城。为了与后修长城区别开来,史家称这一时期的长城为先秦长城,这时,长城的长度规模较小,总计不过二三千里。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了巩固北方安全,防御匈奴侵扰,将先秦长城彼此连接,并进行修缮和扩建,建成了“西起临洮,东止辽东,蜿蜒一万余里”的长城,万里长城之称便由此而来。在中国历史上,大部分朝代都修筑过万里长城,主要是西周、东周、秦、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朝代,但以汉、金、明三个朝代修建的长城规模最大,都达到了0.5—1万公里。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它在前代的基础上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长城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可以与它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几乎都是明长城。

历朝历代在修筑长城时都很讲究,要按照“因地形、用险制塞”的原则进行布局设计,要按照“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进行建构选材。所修筑的长城也并非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这一防御体系,能让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发挥最大功能,充分发挥层层指挥、节节控制、攻防灵活、屯兵操练、后勤保障的作用。关城则是其中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其选址和布局至关重要,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著名的关城有山海关、黄崖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平型关、雁门关、偏关、嘉峪关、玉门关、阳关等。在延续2000多年不间断的修建中,长城连线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中部的广袤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万多公里,形成了一道雄伟壮观、足让世界惊奇不已、足让中华民族永续自豪的伟大工程!如此工程的浩瀚伟大,我们还可以从题写长城的众多对联中感受这项工程的神奇。其中,有两副对联比较著名,一副是徐声杨撰写的:“万岁千秋献身原野,曾将山海沉雄、居庸陡峭、雁门险阻、嘉峪浑涵,组成铁壁铜墙,顿教万里关河金汤永固;长年累月昂首云天,惯让西陲爽气、南国春风、北漠晴沙、东方旭日,炼就奇姿异态,遂使长城内外秀色可餐”。另一副是谢京钟撰写的:“仰承日月千秋照,俯阅江河万古流”。这两副对联,前者借“献身”、“仰首”将“万岁千秋”、“长年累月”的时间序列空间化,后者用“仰承”、“俯阅”把“日月”、“江河”的空间之景时间化,突出了长城象征中华民族的永恒意义,洋溢着雄浑博大的诗情画意!

万里长城,因中国古代军事需要而产生和发展。它的出现,夯实了中华帝国的根基。有了长城,长城便融进了民族的血脉,即使癣疥之疾再重,也侵入不了膏肓,这就是长城存在的根本意义。长城的存在,保护了边关的稳定与发展,促进了民族的团结与融合,积淀和凝聚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艺术价值,深深地打上了民族的烙印,树立起了中华民族的巍巍丰碑。“上将得良策,恩威作长城;如今并州北,不见有胡兵。”一句唐人姚合的诗句,表达了长城对巩固国家安全、保卫人民安稳生活的重要作用。明人熊伟“烽火恰传边警至,鼓笳空奏凯歌还”的诗句,同样表达了依赖于长城而捍卫了民族的尊严。“东穷碧海群山立,西带黄河落日明;且勿却胡论功绩,英雄造事令人惊。”一首清代康有为《登万里长城》,生动地表达了万里长城的绵延雄伟,热情地歌颂了修筑长城的英雄们。这是古人对长城的感慨!我们偶尔也读到今人登临长城时的慨叹,如当代诗人李祚忠的《七律·登长城远眺》:“登上长城天下雄,燕山如海碧葱葱;千年胜貌留佳话,万里英姿见太空;塞北岭原云际尽,关南楼厦日中宏;朝朝修筑工程大,赖有人民建此功!”这首七律诗,娓娓道出了长城博大磅礴的气势,热情讴歌了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力。

今天,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回看那一段段的过往,我们不仅看到了长城是保家卫国的需要,是正义战争的旗帜,是民族独立的保障,而且还依稀看到了在历史烟云的背后,有多少屈死的冤魂在无助的申辩,有多少凄苦无奈的哀鸣在无声的哭诉!“一叫长城万仞摧,杞梁遗骨逐妻回。南邻北里皆孀妇,谁解坚心继此来。”一首唐人汪遵的《杞梁墓》,借“孟姜女哭长城”的典故,歌颂了孟姜女和范杞梁忠贞不渝的爱情,更揭示了为修筑长城而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巨大苦难和沉重伤痛。“千金募战士,万里筑长城;何时青冢月,却照汉家营?”南宋诗人陆游的《古意》,以看似轻松的笔调唱出了修筑长城的民心向背和千家万户所作出的巨大牺牲。“统汉烽西降户营,黄沙白骨拥长城;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无人空月明。”一首唐人李益的《统汉烽下》,借用东汉著名将领窦宪因深入瀚海沙漠三千里而大破北匈奴并在燕然山刻石记功而威震天下的典故,诉说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悲壮和长城以外无人烟的荒凉,将一幅长城空对月的画面推向眼前,揭示出了战争带来的凄清孤寂和悲壮苍凉。

万里长城,是举世震撼的奇迹,也是历史悲凉的写照。它,是千千万万的巨大牺牲树立的伟大与悲壮,是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创造的文化与文明。它,更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尊严不容侵犯,广大劳动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英雄!

 

万里长城的传说

 

万里长城承载了多么厚重的历史啊!或许正因为如此,它才在民间流传有许多优美动人的千古传说。这里暂举三例,让我们感受长城文化的深厚底蕴。

一例:修筑嘉峪关关城关于冰道运石和山羊驮砖的传说。

一说冰道运石。传说,修建嘉峪关长城,需要石条成千上万,而且规格大小严格限制,为长2米、宽0.5米、厚0.3米。这些石条很重,来自于黑山,而黑山到工地,人工运输十分困难。但工期紧,不能耽误,否则是死罪。正在犯愁之际,忽听山上一声巨响,飘出一段锦帛,写有“冰道运石”四个字,众工匠恍然大悟。于是,到了冬季,则专修一路,泼水其上,结冰成道。后将石条滑行其上,顺利运往工地。为感谢上苍护佑,众工匠便在关城附近修建了庙宇,供奉神位,以供出师参拜。

二说山羊驮砖。传说,修嘉峪关关城,用砖数量很大。这些砖块烧制于40里外,用牛车运至关城之下,再人工往上搬。往上搬运,艰难缓慢。怕延误工期,工匠焦急。此时,牧羊小孩灵机一动,解下腰带,砖系两端,搭于羊背,用手一拍,山羊轻松地将砖块驮上了城墙。众工匠见后惊喜不已,纷纷仿效,如期完成了修建任务。

这就是冰道运石和山羊驮砖的传说。它,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惊人的探索创新精神,也为嘉峪关的神奇罩上了一层迷离的面纱!

二例:燕京万年灰的传说。

传说,在春秋战国时期,燕国为防御外敌入侵而修长城。那时,石头和砖块都用泥抹。天冷和泥得用热水,于是,就用三块石头砌灶烧水。不经意中,锅底漏水,洒在石上,热石裂开,出现许多白色粉末。众人好生奇怪,用水搅合,比泥还粘,便抹于砖缝。翌日发现,比抹泥结实。燕人受此启发,发明了烧制石灰,质量越来越好,被后人称为万年灰,意思是用得长久,万年不变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筑万里长城,下令燕人烧制石灰。长城修完后,因燕人烧灰有功,秦始皇下令建城镇,专为燕国人居住,这个城镇就是燕京。因修长城而烧灰用石的山统称为燕山山脉。

这就是燕京万年灰的传说。它,说明了我国劳动人民具有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

三例: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传说,有孟姓老汉和姜姓老汉互为邻居。一年春天,孟姓老汉自家院子的葫芦秧苗,生长至邻居姜姓老汉院子,结了个大葫芦。姜姓老汉剖开一看,葫芦里面躺着一女孩,白胖可爱。姜姓老汉欣喜之至。后孟姜两老汉争为抚养,各不相让。经村人调解,劝其共同抚养,并取名为“孟姜女”。转眼间,孟姜女已长大,出落得亭亭玉立、楚楚动人。一天,孟姜女摘葫芦时,发现后面藏了一个人。他叫范杞梁,为躲避官兵抓人修长城而翻墙来到此处。善良的孟姜女便让他住进了家。日久生情,两人恩爱,打算结为夫妻。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成亲当天,范杞梁被抓走了。很快一年过去,不见丈夫踪影,于是,倔强的孟姜女决定千里寻夫。一路风雨,一路饥寒,在经历了108难之后,孟姜女终于来到了长城之下。一打听,丈夫早已累死并葬于长城脚下,孟姜女有如晴天霹雳,顿时泪如泉、声如雷,惊天动地,天昏地暗。她一路哭诉,长城便一路倒塌,足有八百里长。此时,恰逢秦始皇巡游至此。秦始皇系知后,便召见孟姜女,查明缘由。孟姜女机智勇敢,美丽善良,善哭善唱。秦始皇见之,尽为之痴迷而欲纳之。孟姜女见状,便将计就计提出三个条件:一要找到丈夫尸体;二要为丈夫举行国葬;三要秦始皇戴孝送葬。当夙愿已了,她纵身一跃,投渤海而自尽。对于长城坍塌和烈女举动,明代李如圭写有《嘉山孟姜女祠》诗赞曰:“烈女何年失所天?哀号矢死未亡前;声声彻骨城倾堵,点点伤心地涌泉;黄壤无情迷梦蝶,青山有意怨啼鹃;征夫久已同枯草,尚托清风入汗编。”

这就是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千年流传的故事,成为贞洁烈女和爱情忠贞的象征,历代骚人墨客以此为题材,留下了许多千古不朽的诗篇,或讴歌爱情的忠贞,或歌颂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痛诉修筑长城采取的残酷暴政。难怪明代蔡可贤在《宁远贞女祠记》中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嗟,嗟!孟姜一妇耳,一念之贞千古不朽”!

天地悠悠,历史深邃,万里长城见证了曾经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它的价值正在于,它使整个民族斗志昂扬,挺起了中华民族的巍巍脊梁。可是,它所带来的哀鸣声也让我们痛彻心扉,永远回响在历史的天空。然而,无论怎样评说,万里长城都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都是人类文明的骄傲。像泰戈尔所说,它“因残破而展示了生命的力量,因蜿蜒而影射着古老国度。”万里长城,宛如一条腾空而起的巨龙,从西蜿蜒伸展,游向东方。它,雄伟博大,巍然屹立,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和智慧,是整个民族特有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标志,像李大雄题写楹联时所表达的:“长龙卧岗,千秋功业收眼底;大鹏腾空,万世宏图送春风。”它,阳刚悲壮,傲视天下,囊括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悠悠岁月和厚重历史,是整个民族特有的精神、尊严和自信的象征,像赵政题写楹联时所高唱的:“一脉贯神州,沧桑几度峰烟里;两关连海域,锦绣依然怀抱中。”我们的民族从远古一路走来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也历经了难以承受的苦难,伟大的长城就是最好的例证。“自从大难平地起,奸淫掳掠苦难当……四万万同胞心一条,新的长城万里长。”这首《长城谣》歌曲,是由潘孑农、刘雪庵1937年“七·七”事变后根据东北流亡京剧艺人携妻女在流亡途中自编的小曲而在上海创作的,韵调苍凉悲壮,纯朴自然,感情深切而不缠绵,唱出了民族的屈辱和坚毅,唱出了长城的尊严和雄伟。在这之前的1935年,一曲《义勇军进行曲》,唱出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万众一心,用血肉之躯筑成新的长城,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田汉和聂耳将万里长城的深意厚蕴推向了巅峰,此时的万里长城,已融入了中华民族为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而表现出来的坚强斗志和不屈精神,它已不再是枯燥的石头与砖块,也不再是过往的故事和传说,而是已升华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标志和为国而战的国家情怀的象征!

试想,要是没有长城,中华民族的历史不知该怎样抒写?


~THE END~

发表
  • "

相关目的地

印度

  • 关注我们

  • 旅行荚公众号
  • 旅行荚内测群

版权所有:旅行荚Copyright © 2019, triptoter.cn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7032384号

冬天到了,阿尔卑斯山脉下的房子银装素裹,一片白茫茫
青山依旧—黄显德